查看: 3461|回复: 9

[N3150 show贴发布] 入坑,晒一下,内详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10-12 13:24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我一共用过三个nas,第一个是06年买的华北工控,纯粹的工业用机,性能没得说,不过当时nas系统非常少,选择范围有限,只能做基本的数据存储功能,而我的要求是数据交换分享和私有云,当时明显不具备条件。第二个nas是diy的,大概是08年前后,原因无他,第一个nas固然性能稳定,但是功耗实在太大,我对于功耗十分在意。经过大概前后一个月的时间,才利用淘宝(远不及今天丰富的产品数量)和论坛,组建了一个全功耗(除硬盘)10w内的机器,即便放在今天也十分困难。当然,功耗的降低带来的问题是性能低下,当时也没有这么多linux的nas系统供选择(即便有功能也十分原始)。实际上两年前我就注册了这个论坛,一直关注,经过这么多代产品,终于有一个可以让我觉得满意的了——N3150,全功耗(除硬盘)20w以内,全年电费可以忽略不计,而且性能堪用,逐下手。不同的是,我没有选择4盘位的机型,而是客制化选择2盘位产品——需求决定一切,我为的是数据交换而非存储保护,所以,体型小、功耗低是首要考虑目标。
1.jpg
包装看起来很大,实际要比4盘位小很多

2.jpg
这个包装很用心,成本并不低。

3.jpg
机箱做工尚可,镀锌板材不厚,够用,另外从美观角度,U nas的字体以后应该重新设计一下

4.jpg
说明相当简单,但是螺钉配备算是齐全,2.5和3.5的螺钉分别备齐。

7.jpg
说说细节,如果从客户角度考虑,附带的螺钉体现了企业的细心,但是很多方面,又显示出企业还需要再有所考虑的部分,比如热插拔托架,如果能够提供防静电层无疑会好很多,包括主板都提供了放静电层,热插拔的托架处反而没有提供。


6.jpg
主板的放静电层,如果以后机箱能够提供类似x架构或者井字结构的支撑无疑会更好,时间久了主板肯定会变形。这个成本省出来,意义不大。


5.jpg
还一个地方值得注意,我是客制需求,没要预置系统盘,自行安装时发现热插拔sata口的电源接线旷量有点小,挡住螺钉位置,只能剪掉最上端的束线带放到合适位置再重新捆绑(包装内有提供),其实只要多放出1cm就可以。
另一个要吐槽的地方,客制不要硬盘后,sata线就不附带了,虽然家里有很多,今天特意把硬盘带到单位,发现少跟线,还得现找,这一点跟客服电话沟通过,态度非常好,以后应该会附带了,希望能造福后面的同学。

8.jpg
开机验明正身,目前还在准备系统,初步想看是否上win虚拟机开nas,这样可以满足多样化需求,暂时这样,日后更新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点评

客服已返现,谢谢您的支持。  发表于 2015-10-12 13:30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5-10-12 13:37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个多少银子?

点评

我不要硬盘机箱改为2盘位,跟通常价格不一样的,建议你淘宝看看他家的官方店,直接跟老板聊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-10-12 14:03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0-12 14:03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
我不要硬盘机箱改为2盘位,跟通常价格不一样的,建议你淘宝看看他家的官方店,直接跟老板聊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5-10-13 07:39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挺漂亮的机器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5-10-13 07:39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弱弱的问个问题, 我有个120G SSD, 能代替这个自带的8G SSD么?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5-10-13 09:32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显然可以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5-10-13 23:53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也是两盘位,握爪。。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5-10-15 23:01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来想做个raid,纠结啊~现在不是6盘位的么?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5-11-6 03:51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两盘位看起来好精致啊。感觉也挺喜欢的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万由科技 ( 浙ICP备10004788号-13 )

GMT+8, 2024-6-2 20:53 , Processed in 0.076410 second(s), 3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