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此前一直使用公有云存储,对同步盘的依赖一直比较强。在国内的时候使用金山快盘做主力同步盘,那时候用得是真的爽,只是国内的环境大家都懂的,2016年金山快盘就寿终正寝了。在国外的时候用Dropbox,也是非常的好用,只是在国内受限于国内的网络环境,就不那么好用了。一方面,工作中的文档积累越来越多,使用公有云服务需要付出的费用不少,另一方面国内Dropbox受限,促使自己开始考虑搞一个私有云服务。
因此自己对NAS的要求就很明确了,需要有一个好用的同步盘服务;能够实现单向增量备份;稳定。至于其他的功能,有了只能算是锦上添花,没有也可以接受。基于我的要求,一开始是想选择一个商品化的NAS,比如各方面都做得不错的威联通,都要下单了,看到Intel关于Apollo Lake处理器缺陷的公告,对于一个基本7×24小时开机的NAS而言,这个CPU bug是不能接受的(因为我对NAS的要求并不高,希望它可以稳定运行更长时间)。这样就麻烦了,现在主流的中端家用NAS基本都是j3455这个U的,所以最后下决心自己搞硬件,搭一个。我并不是一个码农,但是命令行安装软件什么的还是能够搞定,最后就选择了基于Debian系统的U NAS OS。
系统安装和设置什么的按照手册来就行,这里谈谈我看重的同步功能在U NAS中的实现——U drive的使用感受。由于我曾经深度使用Dropbox,会将它与Dropbox作比较。
U drive的安装和启用是很方便的,在U NAS的应用中心点击就可以安装和使用了。只是这里不明白,创建drive服务后,使用U NAS自带的U file资源管理器居然看不到同步到NAS的文件。不过这个应该是资源管理器的锅。
在PC端安装drive的应用,就可以实现PC和NAS之间的同步了,同步过程默默地进行,不过这也太平静了,平静到让人害怕,因为我们基本看不到U drive正在干什么。使用Dropbox的时候,文件同步的时候,每个文件和文件夹的图标上都会出现同步或同步完成的符号,而U drive程序运行时,没有任何表示,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里,你根本不知道哪个文件正在同步,哪个已经同步完成。甚至在任务栏的图标上,也看不出什么时候在同步,什么时候已经同步完成。这是U drive在可视化上的缺点。
当然,在可视化上的缺点不止这一点。我在企业版win10的系统上(版本18362),看到的U drive界面是正常的。可是在另一台家庭版win10电脑上(版本18362)上看到的U drive界面是酱紫的:
不知你发现没有,右上角是没有叉叉的,但是如果咱大胆地去点击一下原本是叉叉地那个位置,窗口确实是能够关闭的。在家庭版的那个机器上,如果我右键U drive的图标,弹出的菜单是酱紫的:
如果鼠标在黑色区域上扫一扫,字就出来了。如果我单击“在线升级”,软件弹出一个空白的窗口,没有任何信息,纯白色,很纯很纯。
U drive的功能性上,看到drive可以保存历史版本,本来是一件造福人民的好事。可是我选择保存历史版本数以后,drive给了我当头一棒:
这里不知是我的服务器设置没弄对还是软件本身的缺陷。
同时,我发现U-Drive服务在Windows上的CPU占用率还是很高的。我的电脑是I5 7500的老CPU,drive的正常占用率是10%上下浮动,±2%。这个对于台式机而言,可能影响不大,可是对于笔记本影响就很严重了,续航瞬间被拖累。
从搭建到使用仅仅两天的时间,就写这么点肤浅的使用体验吧。看U NAS的跟新日志,drive貌似出现的时间并不长,也不能一上来就和Dropbox或金山快盘这种顶级的软件比拼,不过希望它一直进步。在现在这个阶段,由于科技战的原因,基于Linux的国产操作系统应该会受到大量的扶持,伴随的开源社区也会兴起,不知U Drive有没有考虑过像Dropbox一样,将客户端开源,这样软件的迭代改进速度会得到大幅的提升。
目前还需要些时间测试drive,主要是在同步文件夹内编辑文件保存后的同步结果会不会出问题,希望U Drive能够满足长期使用的需求。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